据高盛最新报告预测,今年中国宠物数量将首次超过4岁以下幼儿数量,到了2030年,中国宠物数量将会是婴幼儿数量的两倍。
随着宠物数量的暴增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:宠物医疗必将快速崛起。但“中国宠物医疗第一股”新瑞鹏却用残酷事实告知大家,这个赛道背后暗藏风险。
据悉,新瑞鹏作为中国第一、全球第二的宠物护理平台,拥有宠物护理服务、供应链服务和本地生活服务三大业务。
其前身是成立于1998年的深圳第一家宠物医院:瑞鹏宠物医院,由29岁的兽医彭永鹤一手创办。早期,瑞鹏凭借中国宠物市场爆发的契机,不断扩大规模,采用连锁经营模式。
2015年,从北美考察回国的彭永鹤,又把Uber共享经济的模式复制到宠物领域,创办“阿闻医生”APP。这款APP把宠物医院和宠物医生的地理信息共享呈现,解决宠物主人找兽医难的问题。
彼时,正处沸腾的互联网时代,瑞鹏的成长性直接戳中了资本的痛点。当年,瑞鹏很快迎来了第一家投资机构——达晨财智。
在资本推动下,瑞鹏加速收购,将业务版图扩张到华北地区,截止2016年年底,其在深圳、广州等城市已坐拥200多家宠物医院。瑞鹏一举成为中国拥有分院最多、规模最大的宠物连锁医院,同年8月公司又挂牌新三板(简称“瑞鹏股份”)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新三板上市期间,瑞鹏单是在宠物护理服务的毛利率就达到了30%以上,收获了营收与盈利的可观成绩。
2018年,瑞鹏股份从新三板摘牌,高瓴资本注入巨资,成为瑞鹏的控股股东,同时瑞鹏与高瓴系宠物医院体系重组为新瑞鹏集团,自此新瑞鹏开始了疯狂并购扩张的步伐。
在高瓴的操盘下,宠医资产的整合非常“成功”,新瑞鹏被缔造成宠物医疗赛道的巨无霸。截至2022年底,新瑞鹏拥有23个宠物医院品牌和1891家宠物医院,是在中国排名第二至第十竞争对手宠物医院总和的两倍还多。在一线城市,新瑞鹏的市占率达到30%。
资本的青睐还未停止,新瑞鹏还从海内外多家明星资本手中,获得数亿美元的融资,其估值也从1亿元左右逐渐水涨船高至300亿元。就连德国药企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也出现在投资名单里。
宠物医疗背后有个奇怪的现象:一方面,企业哭着说并不赚钱,另一方面,消费者总嫌贵。
招股书显示,国内宠物医疗龙头新瑞鹏从2020年开始,企业增收不断,但并没有盈利。2020年~2022年,净亏损分别为10.00亿元、13.11亿元和14.17亿元,三年合计亏损37.28亿元,毛利率持续下降,仅为5%左右。
其他普通的宠物医院、宠物诊所,也同样面临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。2022年,全国有19.52%的宠物医院处于亏损状态,同时近55%的宠物医院利润率不到10%。
但资料显示,96.4%的宠物主对宠物治疗表示不满,其中价格不透明、医生专业资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是消费者最不满的问题。
宠物主常吐槽“宠物看病比人贵”,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。宠物医院却说钱难赚,净做亏本的买卖。
此外,根据兽医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兽医行业人才的待遇并不高,其收入水平与普通医院的医生相去甚远。比如,一位在兽医诊所工作了半年的宠物医生,在接受采访时抱怨:“工作半年,平均月入1万不到,养家糊口都不容易。”
企业不赚钱、消费者没受益、从业者不获利,看似令人艳羡的宠物医疗赛道,为何会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场面?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。
在我国,宠物医疗不同于国家托底的大众医疗系统。宠物医疗背后是资本,走的是彻彻底底的市场化道路。
我国的宠物医疗行业起步晚,人才储备少,高端人才和专家更是稀缺。截至2023年,我国官方兽医13.6万人,执业兽医16.5万人,乡村兽医17.7万人。我国宠物市场,执业兽医缺口约30万人,人才稀缺的背后,往往意味着人力成本的上涨。
此外,我国宠物医疗涉及的器械、药品,主要依靠进口,成本极高。宠物医疗的器械折旧速度快,维护费用也高。并且,宠物医院通常设置在人流量大、交通便利的居民区,租金较高。
这些费用只能由宠物医院自己承担,加上宠物看病没有医药补贴、也没有税费减免,更不存在医保报销。因此,平均摊到每次宠物检查的成本及诊费自然水涨船高,最后统统由宠物主人们买单。
而宠物医院通常以盈利为目标,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。这种情况下,很可能会将医生的工资设置在相对较低的水平,依靠提成或业绩奖励激励医生。
这种模式虽然可以激励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,但也容易导致医生追求收入,牺牲医疗质量和职业操守,进行乱收费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过去几年,新瑞鹏作为中国宠物医院的老大,营收逐年递增但持续亏损的原因在于:公司盲目扩张引发成本激增,常年偏低的毛利率最终严重侵蚀了利润。
受伤的不止新瑞鹏一家,一些曾经想要通过扩张争夺“宠物医疗经济”红利的中小型企业也早已关门倒闭。据统计,2024年初至3月底,国内已有144家宠物医院倒闭。
从商业模式来看,新瑞鹏的扩张试图仿照互联网模式,以亏损换量,从而打开市场,拥有定价权,借助规模弥补曾经的亏损。但实际上,对于宠物医院而言,设备、人员、门店租赁等成本并不会因为门店数量的增多而带来成本的缩减,反而会因为整体化的管控而带来一系列额外成本支出。
与此同时,新瑞鹏的扩张也并未颠覆宠物看病、护理的消费模式,在市场本身已经溢价严重,事故频发的同时,或也很难在收入端实现量级的突破。
成本难降,收入难涨,新瑞鹏自然会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潭中。雪上加霜的是,一些中小型宠物医院进入市场,以低价策略和灵活的经营模式,吸引了一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,分流了新瑞鹏的客源。
-END-
宠物医院产业此前数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与并购整合的阶段,背后是各路资本的跑马圈地与大力征伐,除新瑞鹏外,还有瑞派、瑞辰等后起者在追赶。
新瑞鹏开店数虽然领先,但竞争优势并不那么明显。目前产业整体渗透率、集中度仍较低,由于宠物医院需要持续高投入,因此尽快上市融资几乎是各家必走之路,未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。